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619章 惊涛骇浪(1 / 2)

第1619章惊涛骇浪

23%的票房分红,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假设一部电影北美总票房一亿美元,如何分配

院线,三千万美元,30%。

制片公司,四千万美元,40%。

发行公司,三千美元,30%。

当然,这是一个简单粗暴的分配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票房分配比例可能出现波动,但这个比例相对普遍一些。

其中,细节还需要注意。

院线部分,不同院线的分配比例可能不同,再加上院线连锁店还有自己的门店运营和管理等等支出,最后的利润可能非常微薄,所以电影院真正赚钱的不是票房,而是爆米和可乐。

发行公司部分,他们需要扣除广告、营销、推广以及自己公司内部的人工费,利润可能稍稍高一些;但现在电影宣传发行的支出越来越高,“我,机器人”的宣发费用高于三千万美元。

制作公司部分,显而易见地,制作成本摆在眼前,如果这部电影制作成本高于四千万美元,那么从账面来看,他们不仅不赚钱,而且还要亏本,所以电影公司真正赚钱的还是后面的dvd租赁贩卖、航空公司以及有线电视的点播版权、以电影为起点的相关周边等等。

换而言之,像迪士尼那样拼命卖玩偶。

当然,好莱坞金字塔顶尖的电影公司们往往都是兼顾制作公司和发行公司,自产自销,所以他们承担的风险小一些,实现盈利会相对简单一些,这也是他们能够一直保持行业领先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顶尖演员、导演、制片人的酬劳呢

如果是支票,由制片公司承担,所以制片公司一直在严格控制“两千万俱乐部”门槛,每增加一位成员,制作成本的上升是肉眼可见的。

如果是分红,则来自制片公司的40%。

答案,一目了然——

安森的23%票房分红,直接从索尼哥伦比亚制作部门的收益里割走一半有余。

这,就是历史。

当然,索尼哥伦比亚这样的顶级巨头,不仅拥有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同时还有行业最顶级的dvd发行渠道,他们自己心里也有一笔账,清楚自己应该如何实现收益,不需要担心这些资本的情况。

然而,这一份合同彻底颠覆了整个电影行业,推开一扇全新大门。

换而言之,“蜘蛛侠3”北美票房突破一亿美元的话,安森就能够分走两千三百万美元。

而如果“蜘蛛侠3”最终北美票房和系列第二部一样冲击五亿美元,那么安森就将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甚至可能是唯一一位单部电影片酬突破一亿美元的演员。

这,就是历史性时刻。

轰!

轰轰轰!

整个行业头晕目眩,整个好莱坞天旋地转,没有人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安森到底是如何说服索尼哥伦比亚签署这份合作协议的,一股脑地掀翻桌子,将好莱坞目前的合作协议全部颠覆,开辟全新世界。

难怪,不管是索尼哥伦比亚还是创新艺术家都没有直接公布数字——

毕竟,这是行业机密。